乡土教育 发掘自己的DNA

文/摄影:卓衍豪

人总要从脚下的土地出发,昂首阔步迈向远方,直到天涯海角、生命尽头,当我们回眸时,还能清晰看见回家的路──那是我眼中乡土教育的灵魂所在。

小涵在6个月大的时候,我和太太就开始给她读绘本,到今天她很多习惯、个性的养成,以及对于生活周遭的认知也都跟绘本内容有关,但我们总是感慨本地好的绘本不多,再好的国外绘本也无法教会本地孩子认识自己生长的土地。同样在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小涵就靠着“宝宝主导式离乳法”(BLW, Baby Led Weaning),透过眼睛看到、手触碰到、把食物放进嘴里、用还没长牙却已经够坚固的牙龈咀嚼再吞咽的整个进食过程,认识食物原来的形态、颜色、触感、味道(而不是所有食物都呈糊状),同时懂得欣赏食物。本着同样的理念,我们在教她认识周遭环境时,也会直呼鸽子、乌鸦、蚂蚁、马陆、长豆、菜心,而不是统称鸟、虫、菜(不就是跟糊状食物的概念雷同)……当碰上我们也念不出名字的事物时,自惭形秽之余也认知到我们从来没有被教会认识我们生活半径以内可见的各种生命事物。

长得比小涵高的苋菜

连续几个礼拜在My Road Planner 脸书直播,把我当年书写《发现大马》书系和《自游马来西亚》书系时发现的种种,以“乡土教育”的形式介绍给线上的朋友,跟许多父母的交流中深切感受认识这片物产丰饶的土地给予我们的农渔牧产等食材、生活里出现的行道树、宗教场所、传统服装、山林沙滩森林湖泊等是多么重要的事。别人在赞美熊猫可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为马来貘、绿蠵龟愿意来到马来西亚而感到荣幸;别人在谈产地到餐桌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提早走进巴刹去认识我们的食材风景。

去年5月,我和好友黄德成老师为母校銮中的地理科设计户外教学体验活动,几乎所有学弟妹都是第一次走进巴刹、渔市场,还必须用不够娴熟的马来语跟东海岸的小贩沟通,去发掘他们脚下陌生土地的魅力;他们坐船到红树林里去认识自然生态,还亲手为未来种下一座红树林;他们近距离看海龟产卵,并且认识有一种职业叫保育人员;那很有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走出课室去探索课本以外的马来西亚;后来我收到学弟妹们制作的一本纪念册,里面有些看得出来不是交差的文字诚意──这样的回馈也成为我人生里重要的养分。

而这一切滋养的源头,都是土地。人总要从脚下的土地出发,昂首阔步迈向远方,直到天涯海角、生命尽头,当我们回眸时,还能清晰看见回家的路──那是我眼中乡土教育的灵魂所在。

好的绘本如此重要,这是本地绘本作家阿米(Ammi)老师的力作《我属于森林》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